让科技雨露灌溉乡村沃野
本报记者 徐梦婷
巾帼逐梦,一路芳华。她在农业科研的一方天地耕耘了近30个春秋,白天与田间泥土为伴,晚上与课题论文为友,无论寒冬酷暑,总能在实验室里、在田间地头看到她忙碌的身影。用一双脚丈量土地,怀一颗心情系三农,她就是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室(简称徐州农科院油料室)主任王幸。
笃行创新洒汗水
徐州农科院油料室承担着淮北片区国家大豆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工作,面对大豆、花生两个特色传统专业提档升级的任务,王幸提出了“发挥区域优势、内整外联保常规增特色、借船出海”的整体运作方针。
为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,王幸带头调整育种思路,加强品质和专用品种的培育,在保持淮北大豆区常规育种优势的同时,组建基因编辑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平台和栽培生理生化分析实验室,开展节能、节水、减肥的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。在她的带领下,徐州农科院油料室先后与中国衣科院、南京农业大学、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,推动花生育种成功加入省院“小而特”学科、省特经特粮体系团队,大豆专业也承担了国家生物育种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,以及国家基金、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、江苏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等项目,成为黄淮海地区有特色、有影响、有竞争力的学科,其所在团队连续9年获得徐州市农科院先进科室,并于2017年获得“徐州市工人先锋号”荣誉称号。
不忘初心农科人
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。”秉持着这样的信念,参加工作26年来,王幸一心扑在工作上,潜心钻研,始终坚持将科技成果落到实处,将新兴技术用在一线。
心系农村、农民,王幸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促进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。在铜山、邳州、雕宁、沛县及泗洪、灌云等示范县,王幸每年都会组织举办10次以上的新品种、新技术培训班。一场场现场观摩会,不仅提升了种业公司、种植户对新品种、新技术特征特性的了解,更是促进了新品种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,提高了衣民的种植效益。
在邳州市碾庄镇才庄村挂县强农驻村期间,王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,示范种植优质毛豆及夏大豆新品种,指导农户采用无公害技术种植毛豆,减少环境污染,促进绿色高效衣业的发展,集成并推广毛豆一大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,帮助当地农户实现年增收益400万元以上。
辛勤耕耘成果丰
参加工作26年来,不管在什么岗位上,王幸都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。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和干劲,兢兢业业的王幸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。
王幸先后主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、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、江苏省种业揭榜挂帅等国家及省市级课题十金项,参加各举项月30金项,斩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、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、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各类奖项18项,在《Plant Biotechmnology journa》《中国衣业科学》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参与编写《无公害大豆标准化生产》《中国大豆品种志》《黄淮海夏大豆及品种参数》等专著5部。
科技兴农,助农增收。让科技雨露灌溉乡村沃野,让“科技之花”继续绽放希望的田野,王幸一直在路上。
徐州日报原文链接:http://mpaper.cnxz.com.cn/xzrb/pad/content/202403/05/c1370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