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吗?全国每140斤粮食中就有1斤产自徐州!
从实验室的育种技术到田间地头的智慧农耕,从漕运粮仓的荣光到网红城市的繁华,走进“淮海粮仓”,从一颗种子开始,让我们一起探寻徐州“土里藏金”“食”力出圈的秘密!
早上8点,徐州市农科院的400多亩试验田在朝阳中泛着新绿,小麦研究室主任刘东涛早已在此忙碌多时。
常规育种是一场漫长的“马拉松”,需经历“杂交—选种—稳定—审定”等多个阶段,堪称“十年磨一麦”。以“徐麦35”为例,从2004年杂交到2017年通过国家审定,整整经历了13年。如今,凭借产量潜力高、稳产性好、适应性广等特点,“徐麦35”的年种植面积已超过300万亩,为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为了缩短育种周期,科研团队不断探索创新。“徐麦DH9”采用玉米花粉诱导单倍体育种技术,从杂交到审定仅用7年。目前,团队正在开发新的单倍体诱导技术,通过进一步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为更大规模的双单倍体育种应用提供完整的技术体系。
徐州自古便是产粮重地,如今,年产粮食超百亿斤。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,而徐州去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1亿斤,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/140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粮食丰收,徐州坚持“事在人为”。
麦苗也有“体检报告”?4月23日早上7点,新沂市陈楼村勤利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蒙打开手机App,一架载有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迅速升空,给麦田“拍片子”。
“现在种地不靠经验靠‘算法’,每块田该施多少肥、浇多少水,系统比咱农民算得精准。”李蒙表示,通过无人机巡检、土壤传感器等多源数据融合,能为每亩麦田定制“营养套餐”,既省肥又增产。
良种与良机相辅相成,“淮海粮仓”还在持续夯实农业发展“耕基”。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的重要内容,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,去年,徐州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2.81万亩,有力保障了我市粮食稳产高产。
不仅如此,徐州也正靠着“食”力出圈。在刚刚发布的《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报告(2025)》50强的榜单上,徐州以黑马之姿登顶,其中“舌尖上的美味”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刷满辣油的辣馍,吃了!徐州人最爱的辣汤和煎包,吃了!酥到爆炸的魏记火烧,吃了……打开手机,各平台满是徐州的打卡推荐。
从烙馍卷馓子到沛县冷面,从蜜三刀到小孩酥,徐州“食”力出圈,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,更催生出强劲的“美食经济”。
从种子到粮食,从农田到餐桌,徐州用“食”力诠释着一座城市的担当与魅力。
当网红经济的浪潮撞上“土里藏金”的底蕴,徐州正用不凡的“食”力在时代答卷上写下新的注脚。